复旦王德峰教授算命视频大全 复旦王德峰个人简历

时间:2025-04-19

王德峰上课因为他自己在哲学领域上的才华能抽烟。

其实王教授能够获得如此的“特权”,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目前在复旦大学的任职,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在哲学领域上的才华,王教授可以说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一位“神人”,被人亲切地誉为“哲学王子”,这足以看得出来王教授在业内还是非常受认可和欢迎的。

也正是因为他在哲学领域上的突出成就和杰出贡献,就让他的特殊癖好,被学校所宽容了,当然复旦大学在这个方面对王教授网开一面,则体现的是我国高校的“不拘小节”和对顶级人才的特殊癖好的宽容。

其实王教授除了吸烟之外,他还有一大特殊癖好,就是因为,根据他的说法就是,不吸烟就无法好好的思考,哲学我们知道是一个非常需要学者去思考的科学,很多人在进行深刻思考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特殊癖好。

王德峰人物简介:

王德峰,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复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教师及“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美学教研室主任。

王德峰1982年7月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2年至1987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哲学译著编辑。1987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德峰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的一段话如下:

1、下半场比赛开始了,看球吧。人生如球,怎么滚都会滚到终点。

2、如果说40年代的那些作家还存在一个把野猪驯化成家猪的过程,那么现在的一些作家生下来就生活在猪圈里,而不是野猪林。投机和拍马已变成了本能。

3、我一直认为,只要什么东西放到听证会上,这事基本上就算定了——这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

4、问题是,从来人们就没有耐心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

5、信息时代人们捆绑得更紧密了,让本来无关的人都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心里的屏障却越来越厚了。以前不认识你,就当这世界上没有你。现在我认识了你,就当这世界上多了一个更不认识的你。

6、这个社会让我们活的挺无奈的。原来以为他们的“脸皮”就是一毫米厚,现在发现是三厘米厚,已经到了“刀枪不入”的地步,所以我也不再去“扎”他们了。

7、每个人对他人的理解和解释最终都会变成马赛克中的一块,它越多越清晰,但永远不会变成最真实的一个具象。

8、有时候人并没有立场,只是因为别人有了立场,自己才有了反立场。

9、从医学的角度看,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所谓衰老,就是只憋得住话,却憋不住尿。

10、从来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误解,这个误解来自人们都习惯先入为主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判断。

11、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抗议方式,完全取决于他的性格,而不是他的权利。比如有人抗议于丹的方式很温和,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人颇知孔孟之道,算是个知书达礼的人,用T恤衫上“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方式抗议。

12、我从来就不通过文字去判断人,因为我是写字的,文字的欺骗性太大。而且现在是一个做事不过脑子的年代,人们都喜欢下结论或作分析。

13、当一个人创作的时候,他的思维方式与平常和另外一个人交流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创作作品时和生活中的气质一模一样了,我觉得这反而有点不正常。

14、知识有时候带给人的不是智慧,而是让人习惯并坚信对一种共性东西的认同。而人们有时候太相信知识和经验了。

15、情人节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变得越来越忽视感情了,都憋着在这一天赎罪。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个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述自己精心栽培的儿子差点没有考上大学的视频。

我想,王德峰教授的这一番话,反应的是大多数父母从对孩子抱着最大的希望,最后又接受孩子平凡普通的一个心路历程。

01

优秀的父亲

先来一下王德峰教授:

王德峰,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复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教师及“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美学教研室主任。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王德峰教授的。

在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身上贴着这样的几个标签:

一,他的课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被称为哲学王子。

他讲课风趣幽默、口才绝佳,东西方哲学、艺术、红楼梦等内容旁征博引,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二,他是复旦大学唯一一位校长默许在课堂上可以抽烟的老师。

据他本人讲,不抽烟就萎靡不振,思维不活跃。讲课时香烟袅袅,又能出口成章,口灿莲花,堪称一景。这既是复旦大学的宽容,也是他率性自然的风度,是一个佳话。

三,他的研究范围涉及中西方哲学、艺术、佛学,又能融会贯通。

听他的课,既听到哲学原理本身,又有一些艺术、历史的例子作为印证,可以领悟到哲学万王之王的美。他主攻西方哲学,却落脚到哲学上。尤其推崇思想中的性灵,让理工科的我眼界大开。深邃、逻辑自洽。

王德峰算命完整视频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曾经也自认为自己儿子怎么都会强过自己,最后在儿子高考的时候,满心希望儿子能考到复旦大学,谁知道儿子的高考成绩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02

制定计划精神培养

王德峰教授说:“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我就想象着,一个儿子来了,从今天起我有儿子了。那一天,天空都特别的晴朗,我就想着他将来比我做出更大的成就来,不要像我那个窝窝囊囊的样子。当时我对自我的评价是不高啊。”

几句话就能看到一个初为人父的父亲的喜悦和对孩子抱有的希望,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希望儿子超出自己。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天然的想法,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

王德峰教授小心翼翼地安排好了儿子成长的计划,希望儿子一步一步照着他的计划走下去。他夫人也刚好同意了他的这个计划。

王德峰教授的儿子幼儿园在卢湾区瑞金一路幼儿园,是一个蛮好的幼儿园,后来又进了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也是一个最好的小学。

然后到了复旦二附中上的初中,到高中的时候,王教授的儿子不准备考复旦附中,自己提出来喜欢杨浦高中,王教授就听从了儿子的建议,上了杨浦高中,因为杨浦高中也是市重点高中。

可以说,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王教授在儿子的教育上一路给了最好的资源。

儿子一路读下来,终于迎来了高考。

王德峰教授说:“我儿子当年高考,我满心希望他考取复旦。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复旦有一个优惠政策,就是复旦教职工子女,如果能考到一本以上多少分就可以被复旦录取。”(这个优惠政策现在已经没有了。)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王教授拿着儿子的成绩,马上给复旦的招生办主任打了个电话,让招生办主任判断一下儿子的这个成绩能进什么学校。

结果招生办主任告诉他:“这个成绩啊,差一点就大学考不上了。”

多年的奋斗,现在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个谜底对这个多年对儿子精心栽培的父亲来说是有多么的残酷。

03

对高考失利的儿子王教授是怎么做的?

听闻儿子的成绩差一点连大学都上不了,王德峰教授深受打击。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四平路上兜了三圈,三圈之后,心里总算平静了。

他俭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

后来发现自己没做到位的地方有很多,没做到的这些全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到了儿子的头上。

他又思考了儿子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最后王德峰把儿子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归结到这是他的命。

为什么呢?

原来他儿子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谈恋爱了。

王教授知道儿子谈恋爱后找儿子谈话了,他对儿子说,谈恋爱也不一定是个坏事情,到这你们这个年纪,知道一点风月之情,谈了就谈了吧。

王教授认为,谈恋爱呢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消极的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作用,你们两个都要高考的,如果能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一起前进,这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没想到的是,在临近高考的最关键的时候,他儿子失恋了,在高考最紧张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晚上不肯睡觉也要读书,他儿子居然喝酒喝醉了,结果就影响了高考的成绩。王教授说,这就是莫非命也。(所以,王教授在这里也提醒孩子们,要谈恋爱,就晚一点谈,不要耽误自己的前程。)

可以说,王德峰教授是用一个哲学家的智慧面对了儿子高考失利这件事。

王教授说,关于儿子高考失利的这个事情,他现在根本就没有失败感。因为他儿子到了大学以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你不让他读,他还拼命要读。

04

我们应该从中学到的启示

从王德峰教授谈儿子的视频中,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我们大多数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就认定自己生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天资聪颖,气度不凡,我们也犯了大多数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常常忘记了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我们常常认定,给了孩子最好的学习资源,孩子就必须得优秀,就必须能够鹤立鸡群,我们也像王教授说的那样,常常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其实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孩子,有时候资质真的很一般,他就是个普通的小孩,跟我们一样。

看到过一句话,说人这一辈子,要接受三个普通:小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普通,长大了要接受自己的普通,老了要接受孩子的普通。

我们作为家长,都应该像王教授那样,接受事实,更人性化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也正是王德峰教授这样有着大智慧的家长,他的儿子虽然上了普通大学,但是入校以后更爱读书了,最后考取了伦敦商学院。

我们其实有时候只需要和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解,能接受孩子的优秀,同时也能接受孩子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