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龙舟,顾名思义,是形似龙的船。这艘船的船首像个高高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龙的大小不同,桨数也不同,有六对、十二对、十七对、五十二对。如参赛方式相同,则龙舟的尺寸必须相同。若为新船,则亦须举行祭礼。
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粽子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劝说楚无果后,便知国之将亡,他不愿苟活于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唤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国。百姓知晓他的良苦用心,便将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鱼虾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毁坏屈原的尸体,于是后来便衍生出吃粽子的习俗。时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联络亲友的一种方式。
❤️🩹💛佩香囊❤️🩹💛
中国许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做几个香袋给小孩挂在身上,这就叫做“压午”。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点雄黄酒❤️🩹💛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同时,端午佳节也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两千多年来汉族与满、蒙、藏、苗等许多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见于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两千多年来汉族与满、蒙、藏、苗等许多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从先秦起就有“恶五月”之谓。《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东汉崔木舜著、缪启愉辑释的《四民月令辑释・五月》亦称:“阴阳争,气血散”;“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从自然气候上看,农历五月酷热将至,蜈蜙、蛐蜒、蛇、蝎、蚊、蝇之类肆虐,传染病也趋于流行,威胁人们的健康,故而是月被视为“恶月”。端午处于五月之初,自然也被视为“恶日”。为之人们通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以求达到祛病驱瘟、禳灾除害的目的。后来端午节渐渐加入了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如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是日投汨罗江而死,长江下游一些地方还流行于此日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及孝女曹娥。
见于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其主要活动有:
团粽宴请。《民俗杂抄》、《杂抄》记:“五月五日何谓?高辛子姓耆(嗜)粽,以其因之。又说昔屈原投汨罗江水而死,后人作粽祭也。”可见吃粽之俗早在帝喾高辛时即已有之,后又以粽祭祀屈原。《时文轨范》:“五月五日,节名端午,事出三闾,既称长命之辰,亦为角黍之日。”三闾即屈原,角黍即粽子。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中有《屈宴书》云:“五月五日长丝节,角黍奉屈,降趾为辛。”端午节邀请朋友屈尊光临,品尝粽子。撰于唐大中十年(856)的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有《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新集书仪》亦有《端午相迎书》,内容与上大体相同。端午佳节同僚、亲朋之间相互邀请,品尝团粽。团粽,为具有敦煌当地特色式样的粽子,不同于内地用菰叶包裹起来的角黍,敦煌虽不产菰叶,但可以将粽子做成团状,不必包裹,而供人食用。今天敦煌当地亦多见此种形状的粽子。
登鸣沙山。撰于晚唐时期的《敦煌录一本》:“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十里;“其间有井”,即月牙泉,今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属于一种物理现象,近些年来敦煌民俗学会于端午日组织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登山活动,数百人一齐从山头滑下,沙粒摩擦,空谷传音,隆隆作响,颇为壮观。
悬枝避害。《方技书》:“常五月上卯,取东南桃支(枝)悬户上,鬼不敢入舍。”相传桃枝具有驱鬼避害的神异功能,《风俗通义·祀典》:“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因五月系“恶月”,故取桃枝悬挂于门户上以辟邪驱鬼。不仅桃枝,柳枝、菖蒲、艾蒿等物,亦可悬于户首避害。《东京梦华录》卷8记载:“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佛道艾即艾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能祛寒湿,干艾点燃后可驱蚊蝇。《荆楚岁时记》曰,端午“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蒲叶即菖蒲叶,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端午悬挂艾蒿、蒲叶,可以驱虫菌,除病害,成为民间流行的一种防病健身方式。这一习俗至今沿而不辍。甘肃民谣:“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
佩符驱毒。藏于法国与英国两处的《方技书》中,皆绘有端午避虫毒之符,要求于端午日日出前按照一定的仪轨书写此符,并且“药涂磨(抹)身,虫毒自除”。《隶古定尚书》后面还记有一句咒语:“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这一风俗在今天河西民间已演变为端午日佩荷包“送五毒”之俗。五毒即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端午一大早,大人们给小孩佩上装有香草的荷包,并在其手腕、脚踝缠上五彩丝线,在耳、鼻、口等处涂上雄黄酒,以送“五毒”。老人们则喜欢这一天饮少许雄黄酒,并在正午时分从井里打上新鲜的水煎艾,然后用艾蒿水擦洗全身,认为午时之水性阳,可除阴毒,并防蚊虫叮咬。
献礼拜贺。前引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还有一道《贺端午献物状》,记身处远方的下属专门置办节日礼物献给长官示贺:“某色目物。右伏以端午良辰,礼当续寿,顾惟远役,拜贺无由。前件物诚非珍异,辄敢献上,用表野芹,尘黩尊严,伏增战惧。伏惟俯赐处分,谨状。”《书仪·端午》亦记:“右伏以端午令辰,节当南午,臣子之礼,合申庆贺”。《后唐天成三年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中亦有一件《贺端午献物状》:“酒五瓮,?叁硕。右伏以蕤宾令节,端午良晨,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前件微鲜,谨充献贺之礼,尘渎威严,伏增战惧,伏乞特赐容纳,俯听处分。”?即炒面,为当地的一种特色食品。《龙辩、惠云、绍宗等端午节献物状》,记敦煌当地僧官向节度使端午献“酒贰瓮”,以“聊表释仪”,可见当时敦煌释门亦兴端午之贺。除献贺酒、特色食品等外,敦煌还流行端午送扇、赐扇习俗。《书仪两则》中有:“右伏以嘉辰令节,合献微诚,前件物等,谨充续寿。冒触旌麾,无任战越,屏营之至,伏请处分。”除下属给上司送扇外,上司亦给下属赐扇。《杂相贺语》中即有一则《端午日贺赐扇》:“蕤宾膺候,端午令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某等无任惶悚。”端午临近夏季,敦煌的气候夏季十分炎热,扇子也是应时适用之物。
中药店有售雄黄可以奏效犄角旮旯的都撒一点
过去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挂菖蒲、艾子都有驱虫的功效现在除了农村很少有沿用这个习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