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珅面相 乾隆和珅结局如何

时间:2025-04-19

清朝官员和珅生得眉目清秀,读过一些书,伶牙俐齿,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很会耍小聪明,因此深得乾隆帝的宠爱和提携。一次,乾隆帝准备外出巡视,传令侍从官员准备仪仗。不知怎的,仪仗用的黄盖不翼而飞,侍从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乾隆帝十分恼火,狠狠地训斥了官员们一顿。

乾隆帝的责问训斥,使官员们吓得六神无主,个个面面相觑,大家都推说不知道哪里去了,这时在旁的青年校尉和珅镇静自若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

乾隆帝转回头一看,这个年轻的校尉生得标致,态度又从容不迫,竟连追问黄盖的事也给全忘了,他转而问和珅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家庭情况如何,和珅都一一对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仪仗队中竟还有如此有才能的人,乾隆帝如获至宝。他十分赞赏和珅的才干,立即委任他为仪仗总管,以后又宣布他任御前侍卫。和珅也真够精明的,他净找好话说给乾隆帝听,乾隆帝叫他朝东他不朝西,将乾隆帝交给他的事,件件都办得称心如意,深得乾隆帝的宠信。

日子一久,乾隆帝就把和珅当作自己的亲信,和珅因此步步青云,连连高升。不多久,和珅就从御前侍卫提升到大学士,实力也渐渐大了。

为了在朝廷中巩固自己的地位,巴结皇上,和珅还跟乾隆帝说,想让乾隆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乾隆帝二话没说,便愉快地答应了。和珅自从跟皇帝攀上了亲家,那权势就更大了。

乾隆帝渐渐年老体衰,朝政大事全落在和珅手中。和珅掌握大权后,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只是一门心思搜刮财富。他不仅贪污索贿,而且公开敲诈掠夺。一些地方官员献给皇上的贡品,和珅专挑好的留下,剩下的再送给皇上。

乾隆帝年纪大了,脑筋也不够用,也不追查,这就使得和珅的贪心越来越大。

有个大臣叫孙士毅,一次从南方回京城带了一只玉鼻烟壶准备献给皇上,恰巧在宫门口撞见和珅。和珅一看孙士毅手中握着一个精巧的盒子,连忙问他手里拿的什么东西。孙士毅不给他看,和珅不客气地从孙士毅手中夺过来,打开一看,竟是一颗大玉珠精雕出来的十分别致的鼻烟壶,他垂涎欲滴,竟厚颜无耻地说:“送给我吧。”

孙士毅着了慌,连忙说:“这可不行啊,这壶是献给皇上的,已经禀报皇上了,哪能给你呢?”和珅脸孔一板,冷冷地塞到孙士毅手中,说:“你还当真噢,只不过是跟你开玩笑罢了,看你那副寒酸相!”

孙士毅把那只壶献给了乾隆帝,没隔几天,孙士毅又在宫中碰见和珅,和珅悄悄地将孙士毅拉到一旁,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孙士毅定睛一看,这不正是我上次献给皇上的那只玉壶吗,怎么又到他手中了呢,一定是皇上赏给他的。和珅得意扬扬,哼着小曲儿走了。

后来,孙士毅偷偷打听才知道,和珅是买通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由于和珅的权势越来越大,一些地方的官员也千方百计地搜刮珍珠玉宝来讨好奉承和珅。和珅见大臣和官员都惧怕他三分,更加有恃无恐。他从皇宫中偷运出大批珍贵楠木,为自己大兴土木。并且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穿上皇帝的衣服,戴上珍珠玉器,对着镜子一边照一边得意地自我欣赏!

乾隆帝老了,忘性越来越大,也懒得管事,把什么事都交给和珅处理。当和珅得知乾隆帝要传位给嘉庆帝时,他连忙拿着一柄玉如意去见嘉庆帝,以奉承新皇上。

嘉庆帝执政后,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等乾隆帝一死,立刻将和珅逮捕法办,有人建议把和珅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嘉庆帝觉得和珅毕竟是乾隆帝的宠臣,处理重了不合适,就下了一道命令,让和珅上吊自杀了。

和珅死后,人们都很关心对他那巨额的财产如何处理,结果,除了赏给有关人员一点外,大部分都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其实,皇帝下令查抄又亲自处理,那些东西的下落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可有个大臣不知底细,还傻乎乎地上奏皇帝,请求追查此事。嘉庆帝一看到奏章就大发雷霆,说:“难道你把我看成贪财的君主?你敢追查一下试试看!今后大小朝臣,不许再提和珅的财产!”

和珅的万贯家财,都流到嘉庆帝的私人腰包里去了。事情传开后,过了多少年,老百姓每每提起来,编了两句顺口溜讽刺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和珅符合乾隆的需要。

一、和珅的身世

提起和珅,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浮现一个脑满肠肥的油腻大叔形象。

实际上,和珅外表不仅不油腻,还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是有名的美男子。

加上姓氏,和珅全名叫钮祜禄·和珅,他出身满洲正红旗,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相当于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和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在他四岁时,母亲难产而死,丢下他和刚刚呱呱坠地的弟弟和琳。九岁时,父亲常保也因病去世。

常保生前为人正直,是个难得的清官,家中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额外收入,一家老小全靠他的俸禄生活。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谁能想到数十年后他的儿子和珅竟成为巨贪。

家里一个老仆人留了下来,照顾和珅兄弟。世态炎凉,亲戚朋友几乎没有人关心这两个孩子。逢年过节,别人家里热热闹闹,和珅家里凄凄惨惨。为了生活,老仆人不得不领着和珅一次次的登门找人借贷,受了许多冷遇和白眼。

成年后的和珅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贪欲或许和早年这段不堪的经历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兄弟俩十分争气,双双考进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在紫禁城西华门内,是专门培养优秀八旗子弟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仅待遇好,毕业后也有不错的前途。

和珅读书用功,待人温和有礼,不似大多数八旗子弟那样趾高气扬,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

在刻苦学习课堂知识之余,和珅还给自己加了两门功课:搜集当今皇帝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体。

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心机和远见,注定是个人物!

二、和珅发迹之谜

乾隆晚年,做皇帝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生活上逐渐奢靡铺张,精力越来越不济,处理大小事务渐渐力不从心。乾隆急需要找一个忠诚可靠又精明能干的人做自己的“拐棍”。

就在这时,和珅进入乾隆的视线。

二十岁那年,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两年后,他成为三等侍卫。

清宫侍卫大多从八旗子弟中选出,三等侍卫是正五品,这个起点或许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的终点。

和珅来到宫里当差,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乾隆皇帝。

《郎潜纪闻》中写道,一日乾隆出宫,在车中阅读奏折,看到有要犯逃脱,乾隆不高兴地说:

乾隆和珅最后的下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猛兽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

皇帝掉了一句书袋,随从的侍卫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大声答道:

“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同样出自《论语》,意为:主管的人难辞其咎。

乾隆听见了,很惊奇也很高兴,没想到侍卫中有读书的人。

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迅速腐化,有句顺口溜“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帮八旗子弟依仗祖荫,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

乾隆召和珅到旁边,亲切询问:“你读过书吗?”

“读过。”

“下场考过试吗?”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没考中。”和珅老老实实回答道。

“噢。考试题目还记得吗?”

“记得。”

“把题目和你写的文章背出来听听。”

和珅跟在乾隆的车边,边小跑边把当年的应试文章背诵出来。

末了,乾隆给出评语,“这篇文章可以考中了。”

《郎潜纪闻》的作者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陈康祺,这本书史料价值颇高,记录极有可信度。

有句话说得好,机遇是为准备着的人准备着的。比如现在让你背四年前自己写的高考作文,估计大部分人背不出来。

和珅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之后,乾隆单独让和珅办几件事,和珅都办得周到妥帖,深得乾隆赏识。

和珅发达了。

十余年间,他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这蹿升速度堪称坐火箭。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异常惨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雍正、乾隆父子在位期间对皇子们的管束非常严厉。

乾隆老了,他不敢信任年富力强的儿子们,只能倚重聪明乖巧会办事的和珅。

和珅不仅聪明会办事。《李朝实录》记载,在朝鲜使臣面前,和珅毫无大臣之礼,乾隆要吐痰,和珅立即双手捧上痰盂,乾隆写字时,和珅站在旁边磨墨。

乾隆平时喜欢吟诗作对,和珅也能接上几句,称得上气味相投。

在我国历史上数得上富可敌国的巨贪虽然也很少,但是唯独乾隆时期的和珅最为著名。和珅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奸臣,我们看过有关乾隆皇帝的电视剧,对和珅的印象应该有不少的了解,这个人就是一个字:贪,且贪得无厌。

和珅出身贵族,是满清正红旗人,在他很小时候是未尝试过饿肚子这种事情。因此,在蜜罐中长大的和珅,难免不知人间疾苦。长大后,他误打误撞进入了朝廷为官。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可以说,是一时间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和珅得志的时候,权倾朝野,和珅掌握朝中重要职位,其中有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内阁首辅大臣。因此,和珅可谓是显赫一时,权倾朝野。无人敢与之争宠。

和珅善于拍马屁,迎合乾隆皇帝的心意。善于巴结皇帝身边的人,因此,和珅卖官朝中无人不知。只是因为有乾隆皇帝撑腰,无人敢动他。

乾隆还把自己的女儿一位格格,许给给了和珅的儿子为妻,因此,和珅就变成了皇亲国戚,地位更加得到了巩固。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携带和珅同去,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地方抚台大臣每次给乾隆皇帝进贡,都得另外给和珅准备一份厚礼。这在当时的圈子,似乎成为了一个惯例。

乾隆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也不敢得罪和珅,生怕和珅向乾隆皇帝进谗言,太子之位不保可就惨了。

这位加强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可以说是对和珅笑面相迎,从不表现出来要杀掉和珅的意思。等到乾隆皇帝一命呜呼了,和珅还在想怎么巴结新皇帝苦思冥想的时候,这个刚登记的嘉庆皇帝就下令捉拿和珅,宣布和珅的罪状,结果很快就把和珅杀掉了。

嘉庆皇帝将和珅抄家,查出来二十亿两,而清廷一年收入才七千万,和珅的家产等于清朝二十年的收入,可谓旷古绝今的案。

有人要问,为何和珅知道嘉庆皇帝必然会杀自己的,为何不先逃亡外国呢?和珅那么多的钱,如果真的要逃去外国肯定是有办法的。

小编觉得,这大概和当时的海禁有关,也许和珅觉得即使死在,也比去外国好,到了外国叶落无法归根。也许,和珅没有想到嘉庆皇帝真的会对自己下手,甚至没有想到报应会来得这么快。

一命呜呼的和珅,在他死时也许不会明白,他自己作恶多端,富可敌国,到头来也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嘉庆皇帝将和珅抄家,他的财富富可敌国,民间流行这么一句话:和珅下马,嘉庆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