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1、二十四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2、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传统节日
1、土葬。
土葬在我国来说,它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最早的,流传最为古老的、覆盖的地域最广泛的、涉及民族最多的、也是我们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
2、火葬。
产生时间约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流行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但是在汉族,火葬被我们认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恶俗。宋辽金元时期推崇。
3、海葬。
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这种方式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利于移风易俗,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风葬。
又称“露天葬”。是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它包括树葬、崖葬、洞葬等。在东亚各国,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很早时期,都有这种习俗存在。国内的话,东北和西南部流行过。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
5、天葬。
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6、塔葬。
塔葬是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其又称灵塔葬。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
7、树葬。
古代树葬在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8、悬棺葬。
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名称: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最为神秘的一种丧葬方式。
9、洞葬。
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丧葬方式。
10、二次葬。
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
十大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1、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春节
又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3、元宵节
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
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6、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7、七夕节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在古代,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8、中秋节
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是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
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0、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扩展资料:
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