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和番书》是什么意思
西方的《唐朝的下属番邦》小国印度,进贡有书写的文件,但是它是用当地的蝌蚪文表达的字。
朝堂上没人看得懂。皇帝急诏李白进宫。
李白本来就是爱喝酒的,这次也是有意在番邦特使面前,彰显大国上邦威严和人才济济,就喝了个酩酊大醉,但仍然把蝌蚪文内容顺利念给大家了。如此一来,番邦诸国都不敢小觑了。
扩展资料: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进京退潘书什么意识
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应该是藩书,大概内容就是敌国挑衅,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了一封战书,可是唐朝众人没有认识的,于是请出李白,作出《吓蛮书》来应对。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事件
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与翰林学士贺知章一见如故,每目谈诗饮酒,宾主甚是相得,眼看省试临近,贺知章修书一封,让李白去找主试官员。谁知今年主考官杨国忠监考官高力士,都是爱财如命的奸臣,一见柬帖,认定是贺知章受了李白金银,却写封空书到这里白讨人情,反而怨恨李白。
省试那天,杨国忠见卷子有李白名字,也不看文字,乱笔涂抹道:“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道:“磨墨也不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喝令将李白赶出考场。
李白受屈,怒气冲天,发簪要报此仇。他留在贺府,终日与贺知章诗酒倡和,等待下次大考。一年后,番使送来国书一道,满朝文武竟不识一字。
天子龙颜大怒,贺知章乘机保荐了多才多艺的李白。李白上殿,将番书看了一遍,当场宣读如流,番书是渤海国送来的,大意是威胁唐王朝割让高丽一百七十六城,否则,兵戈相见。
听罢番书,玄宗沉吟良久,众臣更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还是李白出了个主意,就是用番国语言修书一封,羞辱番家,让其国君拱手来降。玄宗圣心大悦,即日拜李白为翰林学士,内殿赐宴。李白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当夜于殿侧安寝。
宿醉未醒的李白却精神抖擞,当殿朗声宣读番书,番使大惊失色。天子赐李白近御榻前,坐锦墩草诏,李白乘机要求杨国忠为自己磨墨,让高力士脱靴着袜,“臣意气始得自豪,方可不辱君命”,用人之际,玄宗只得传旨,让杨、高照办。
李白洋洋得意,手不停挥,很快便完成《吓蛮书》,当朝宣读,读得声韵悭锵,番使如土色,以为李白乃天上神仙下凡。渤海国王看了国书,也大吃一惊,番国君臣都以为天朝有神仙帮助,如何敌得,马上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扩展资料: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李白传说故事之大成的力作。小说集中展现了李白超常的才华、酷爱自由的个性、蔑视权势小人的傲骨和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
同时,小说也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展现了一个关心时政、为民做主、具有悠远见识的李白。故事情节极具戏剧性、传奇色彩,读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李白醉写番表的故事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来自渤海国的番使带着国书到达长安,朝廷派贺知章迎接安排番使。第二天,番使送给朝廷国书一封。唐玄宗宣召翰林学士,打开番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都跪在地上说道:“这封信都是些鸟兽文字,我们学识浅薄,不认识一个字。”玄宗就叫杨国忠看看,杨国忠打开一看,两只眼睛就像瞎了一样,也是一个字不认识。玄宗就宣诏文武百官,但还是没有人认识一个字,更无法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了。玄宗非常气愤,大骂这些无用大臣:“在有你们这些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是饱学之人,谁也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这封信认不出来,怎么回话,怎么能让番使回去?让他们耻笑我大唐王朝,以为我大唐王朝无人,他们必定会侵犯我边界,这可怎么办?限令3天,如果没有人能知道番书的意思,一律停薪;6天之内,如果还没有人能知道,一律撤职;如果9天还不能知道番书的内容,一律处斩。再选其他的大臣,保护大唐江山。”圣旨一下,文武百官都默默无语,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讲话。玄宗更加烦恼。贺知章回到家里,把这些事一五一十都讲给李白听了。李白微微冷笑说:“可惜我李某去年没有考中,不能给天子分忧解难了。”贺知章大吃一惊,连忙问道:“看来你博学多识,一定能认识番书,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你。”第二天,贺知章就向玄宗汇报说:“我家有一个秀才,叫李白,博学多识,要想认识番书,非他莫属。”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贺知章家,要李白奉诏上殿。
李白对宣诏大臣说道:“我李白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百姓,无才无识,朝廷里有很多官僚,都是博学之人,为什么要向我这样的人请教,我不敢奉诏,生怕得罪朝廷显贵。”大臣把这事向玄宗禀奏。玄宗又向贺知章说道:“李白不肯奉诏,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贺知章回答说:“我知道李白文章盖世,学问渊博。只因为去年在考场中,被主考官屈批了卷子,轰出门去,今天叫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朝拜天子,心里有愧。请皇上赐给他一个名位,再派一个大臣去,一定会奉诏来的。”玄宗说道:“同意你的意见。赐李白进士及第,可以穿紫袍金带。就麻烦你自己去迎接李白,你一定不要推辞。”贺知章领了圣旨,回到家中,请李白去阅读番书,把玄宗求贤若渴的心情一一说给李白听。李白身穿御赐紫袍金带,就骑马随着贺知章一起入朝。唐玄宗正在等着李白的到来,一见李白,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连忙说道:“现在有一封番信,没有人能读懂,所以特此宣诏你来,希望你能力社稷分忧。”李白谢恩,躬身说道:“我因为学识浅薄,被太师批了一个不取,高太尉把我轰出考场。我是被批无用的秀才,不能令主考官满意,怎么能使皇上满意呢?”玄宗说道:“我非常了解你,请你不要推辞。”就叫侍臣把番信捧出来给李白看。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番信用流利的长安话翻译出来。其实,那封信也很简单,无非是警告玄宗皇帝不要再侵犯它,并要玄宗将高丽割让176个城池给它,如果不答应,就兴兵讨伐
文武百官听完李白阅读番书,大惊失色,面面相觑。唐玄宗听了,更是神情不悦,愁云满面。沉思了很长时间,才向文武百官问道:“现在番兵要抢占高丽,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拒敌?”文武百官,就像泥塑也似的没有人敢回话。贺知章启奏说:“自太宗皇帝3次征伐高丽不知死伤多少人马,消耗多少财物,也没有取胜。幸好盖苏文死了,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给了我们可乘之机,高宗皇帝派李斌。薛仁贵统帅百万大军,这才消灭高丽,使他们归顺。现在天下太平,多年不遇战事,既没有良将也没有精兵,如果打起仗来,很难说能不能取胜。兵连祸结,不知要到什么时间才能安宁,愿皇帝明鉴。”玄宗问道:“我们该怎样回答番使?”贺知章说道:“皇上可以问问李白,他必定善于辞令。”玄宗于是就召见李白,问如何回复的事,李白说:“皇上尽管放心,不必多虑。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也用鸟兽一般文字。信中言语,一定羞辱番家,一定要他们的可毒知我大唐王朝的威严,拱手来降。”玄宗问道:“谁是可毒?”李白奏道:“渤海这个地方的风俗,称他们的大王叫可毒,就好像回纥族人称他们的大王叫可汗,吐鲁番叫赞普,六诏叫诏,诃陵称悉莫一样,都是各地的不同风俗。”玄宗见李白应对自如,滔滔不绝,当天就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李白,李白也无所顾忌,尽量而饮,直到喝醉为止。
第二天早朝,李白醉酒未醒,被内官催促着进朝。百官朝见完了,玄宗召见李白上殿,只见李白脸上酒气未退,两只眼睛还显得朦朦胧胧。玄宗叫御厨弄三份醒酒酸鱼汤来,亲自给李白调汤。李白跪着喝下汤去,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当时百官见皇帝器重李白,又惊又喜,唯有杨国忠、高力士心里极为不舒服,表现出轻蔑来。不一会儿,玄宗召见番使,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就像神仙驾临人间一样,双手捧着番信,站在左边的大柱子下,朗读起番信来,只读得铿锵悦耳,一字不差。番使极为吃惊,不知从哪里来的高人,竟如此精通我们番国文字。正惊异间,李白朗声说道:“小小番国,竟敢如此无礼,蔑视我大唐王朝。皇上圣明,宽大为怀,不与小人计较。现在皇上有诏在此,请番使仔细听好。”番国使臣战战兢兢,跪在阶下。玄宗叫在御座旁边安置七宝床,准备好阗白玉砚,象管兔毫毛笔,独草龙香墨汁,五色金花信笺。吩咐李白到御座前,坐在锦墩上写诏书。李白奏道:“我的靴子不干净,恐怕弄脏了席,请皇上开恩,赐臣脱靴结袜上去。”玄宗同意了,叫一个小内侍替李白脱靴子。李白又说道:“我有一句话,乞求皇上赦臣狂妄,我才敢说。”玄宗说道:“随便你说,我不会怪罪你。”李白这才整了整衣服,说道:“我前次考试,被杨太师批了个不中,又被高太尉赶出考场。今天看见他们两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不足,恳望皇上吩咐杨国忠太师替我捧砚磨墨,高力士太尉替我脱靴结袜。只有这样,我才能精神抖擞,提笔划诏,一挥而就,才能保证完成皇上吩咐的任务。”玄宗觉得这事也有点过份,但用人之际不好多说,只好传旨,叫“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杨国忠、高力士心里非常清楚,这是李白依仗皇帝的宠幸,报复他们两人,出于无奈,不敢违背皇上,敢怒不敢言,只好遵旨。